“你今天采集了多少个,我一早上就采集了500个儿童核酸样本。”“少了,我一早上就采集了800个。”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类似对话成了医务人员相互间常见调侃话题。
春日暖阳,万物复苏,是郊游的季节,也是孩童上学的日子,验核酸成了家长们头等大事。为了安心,更是为了让病菌无所遁形,各地“绿精灵”、“蓝精灵”、“白大褂”纷纷涌入战场,学校、医院、各个核酸采集点排起长龙。“一米五,一米五,两人之间间隔一米五……”“粤康码,粤康码,记得提前打开粤康码……”破喉咙们相互吆喝着,好不激动。
我院的群聊也成这样,“本次核酸检测共28所学校,约2.4万人次。”“某某学校已就位。”“某某学校已出发。”“某某学校核酸采集已结束,共计2534人。”临时组建的队伍,很多时候相互间并不熟悉。见面打招呼就是“某某学校的,饭否?”第一次被这么打招呼,心里不禁暗喜,感觉我不再是手持药物、针剂的“莽夫”,仍然是那个朝气蓬勃,每日牢记“读好、吃好、睡好”的某校学子。
更让我记忆深刻的是“采集核酸的点头礼”。采集核酸期间每位同学都会说一句谢谢,更有甚者会鞠个躬,面对正在树立礼节认知的低龄孩童,我总觉得有必要给她们一个回应。于是乎让我内心有点小窃喜的一幕发生了,就恍如毕业典礼上校长与毕业生的拨穗仪式,学生们排着队,轮流上前接受核酸采集,事后或鞠躬或道谢,我点头示意“不客气”。那一刻,感觉自己萌萌哒,今日份中华礼节传承成就达成。而为了能够及时完成任务,整套动作在十五秒内完成,学生们轮流着,上前、伸头、鞠躬,我不断地伸手、点头,一套紧接一套的重复动作,很暖心、也很有喜感。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右脚骨折的小女孩,为了防止其摔倒造成二次伤害,我们特意到她所在教室为她采集核酸。但是,当我们上到四楼时,小女孩为了节省我们的时间,已经在老师的搀扶下挽着手杖站在了楼梯口。那一刻,楼梯口,阳光划过女孩脸庞落在拐杖,穿着隔离服的同事蹲下身为女孩采集核酸,如海报一般映入眼帘,与其余班级的朗朗读书声相互融合。影片温暖人心,那赋予影片温度的何尝不是人心。
“乡村四月闲人少,才了蚕桑又插田”,沐浴于暖阳,辛勤忙碌的人们,在春风拂荡的街道里,播下一春的希望。
文 | 药剂科 利伟如
常安办 宣